人们为什么摄影

人们为什么摄影

Ray Wei | 10.15.2016

摄影像旅行,也分跟团和自驾;但是又不像旅行,摄影没有抵达,成为大师不是终点,那些大师们只是旅途中玩命烧汽油,烧卡路里,或烧器材。最后,摄影还是像旅行,不管是不是大师,无论跟不跟团,只要还想着摄影,旅行就在继续,只要心在路上,就会有所见。

人们为什么摄影,对这个问题各有各的答案。大师的回答有高大上的:“照相机是一个教具,教给人们在放下相机时如何看世界”(兰格);也有接地气的:“我想看看那些东西拍成照片是什么样子”(温诺格兰)。

面对这种复杂问题,想起学摄影最中用的一个字:拆——把构图拆开,把抓拍速度拆开,把色彩感觉拆开,单独练习。今天想把“人们为什么摄影”也拆成几个子问题,不过拆题之前不妨看看绘画的历程。

| 绘画的进步与摄影的局限 |

在今天,画家和艺术家是同义词,这是绘画从纪录和描写的技艺经过千年演变成为表现艺术的结果。

在绘画还关注记录和描写的旧世界里,它的对象是实体,如肖像画中的人物,如山水画中的风景。作为表现的现代绘画则运用视觉符号,如康定斯基的抽象画,它表达观念,它表现内心。正如虚站在实的对面,表现是记录的对立面。

尽管有些画家还在画插图,用照片的出版物越来越多,上世纪初就有人把这个趋势看作摄影对绘画的解放。摄影解放了十九世纪的绘画,免去了超写实技法画家的劳累。

而托喻(allegory)作为叙述的一个修辞手段,绘画一直很擅长,摄影一直有局限。

托喻用想象去讲一个道理,和寓言不同的地方在于托喻的想象部分符合逻辑,著名的托喻包括柏拉图的洞穴人和薛定谔的猫。寓言也通过想象讲述道理,但是寓言中动物会说话,在托喻中只有人说话。有人把托喻称为思想试验,中国古人也有个例子,以汝之矛击汝之盾,如何?

矛和盾的托喻是文字类,视觉托喻最多的例子是西方教堂的壁画,以圣人的故事作托,给不识字的人讲述宗教原理。寓言是哄孩子的,托喻是哄大人的。

可以说几百年前画家基本上都是匠人,摄影师起点也是匠人,要思考摄影的区别,可以先把两者放在同一个起跑线。

| 摄影也是艺术么 |

摄影擅长具象,但它还是继承了绘画的视觉功能,分别是记录(纪实)、叙述(讲故事)、表现(透露内心感受)。摄影分类和绘画相似,只要把人物画、风光画、静物画中“画”字改为“摄影”就成了。文学和电影不用这种分类。

如果把具象记录和抽象表现看成创作的两极,摄影在南极,音乐在北极。起初,音乐被称为主观艺术,绘画被称为客观艺术。摄影有具象而且快速的特点,它长期不被认为是艺术,连客观艺术都不算。

摄影是不是艺术?这先要看艺术是什么。

二十世纪初,画家的领袖们干了一件大事——颠覆艺术的经典定义,美不必是艺术品的特征之一。艺评家开始推崇艺术家,恰好和艺术收藏拍卖市场的诉求一致,结果是摄影名家的照片也能拼出百万美金的高价。那么摄影也是艺术了吗?不知道,不过我相信有些摄影师成了艺术家。

摄影也尝试托喻,又叫观念摆拍。但是薛定谔的猫这种托喻基本上无法用照片揭示,怀疑者不妨谷歌一下薛定谔的猫的图像。有人担心托喻作为摄影修辞正在死去,但我觉得任何手段都不会消失。

摄影是不是艺术不在手段,在于以某些摄影师组成的艺术群体。

| 分解:为什么摄影 |

绕了一圈,从绘画作为器用到绘画作为表现,从摄影作为记录手段到进入拍卖行的演变,我想消灭一个潜意识的答案——摄影行为表明自己喜欢艺术,或者摄影提升文化。这里的关键词是潜意识。

“人们为什么摄影”可以分解成三个问题:你有最喜欢拍摄的主体吗?你愿意花很多时间拍它吗?一直用同样手法去拍,你觉得值吗?

我觉得这三个问题的回答组成了“人们为问什么摄影”的具体答案,如果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就会有两种情形:他或者没进入摄影或者放弃了摄影。

如果他对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他一定在用心摄影,他应该知道什么摄影。业余爱好者回答一、二两个问题比较肯定。如果第二、三个问题回答肯定,他必有商业市场。

| 影像从心 |

“影像从心”的咒语保佑着用心摄影的人。此事相信则灵,布列松相信,他在《心灵之眼》的书里大谈摄影心和摄影眼。

人们为什么摄影?我想,用心摄影的人每按一次快门就写下一个字母,她的摄影集便是她自己用心的回答。

人在一生里会有多次被别人用心打动,回想起来,也许忘了原委,也许忘记原话,但是不会忘记当时的感觉。同样,如果我们被一张照片所震撼,多年以后,尽管忘了细节,甚至忘了作者,当时的感觉却永远留驻。

我为了能营造这样的照片而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