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音乐鉴赏力

【长文】如何提高音乐鉴赏力
Ray Wei | 11.21.2015

我们都按自己的习惯行事,对音乐大家有各种听法,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阿伦•科普兰认为人们在三个层面上听音乐:感官、表现、纯音乐。他把聆听分为三层是为了讨论方便,现实中三层的边界很模糊,只是用层面去解释听音乐的方式比较清楚。

【第一层面】
这里的第一层是感官层面,听音乐最简单的层面——为了乐声悦耳而听。阅读时的背景音乐和舞蹈的伴奏都在这个层面,我们享受音乐建立的氛围。在这个层面听音乐不必细想,当然这是音乐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专注感官愉悦不是问题。问题是包括自认的音乐爱好者都沉溺其中,音乐是一种情绪的装点,他们只喜欢音乐带来的愉悦,不去欣赏音乐的内涵。他们对音乐的评语基本上停留在“好听”、“喜欢”等词汇。

在这个层面,听众感觉到音乐一个重要部分、最基本的组成,也是最迷人之处。但是正如风光的无限旖旎要身在山顶才能看到,听众要向上走一个层面才能体会到音乐的价值超越了感官享受。

【第二层面】
听音乐的第二层面是表现层。这个层面的高度在于它比起前一个级别更模糊,更不易把握。在这个层面你开始主动聆听,尤其是在音乐厅里,你会全神投入。但音乐是抽象的,我们在这个层面里需要把抽象的音乐描述为具体,无论用文字方式或用意象方式。譬如你对自己说,这个乐曲让我感到悲伤,这是文字描述,而脑海里直接看到春天的绿野便是图像描述。

这时听众隐约感觉音乐的含义,但具体描述这个含义却很难,这种情况对摄影师并不生疏,他能感觉一张照片有意义,但无法用文字描述。

描述音乐感受时我们在文字和图像两种模式上切换,切换为了更明确的描述。就好像描述旋转楼梯的时候,你会利用图像模式,你旋转食指来辅助文字叙述。

所谓模糊的意思还在于无论你用文字还是图像的方式,你叙述的情绪和别人的不同。但你已经超越了“好听”和“喜欢”的层面,如果你用心去听,心就会被劫持,于是你有了偏爱。

而你却无法解释你的偏好,你特别喜欢肖邦,有点喜欢圣桑,你爱歌剧,对协奏曲没感觉,等等。要想知道作曲家和乐曲之间的区别,更重要的是,要想全方位地欣赏音乐,你需要了解音乐的艺术形式,你要进入听音乐的下一个层面。

【第三层面】
第三层是纯音乐的层面,音乐除了悦耳和表现感之外,音符本身,音符的组合与音符变化等都是音乐的魅力,这个层面超越了感觉的叙述,这是演奏家和作曲家的层面。在这里开始明白为什么巴赫远在斯特劳斯之上,钢琴四重奏与小提琴独奏的根本不同。要进一步了解音乐表达的内容,我们要了解它的表达方式,正如摄影师更能了解摄影作品的内容,因为她了解摄影表达的手段。

刚才说了在第二层即表现层面里,我们习惯把抽象的音乐描述为具体表现,无论用文字方式或用意象方式讲故事。但是你老是想听到雨声,想看到落花,而音乐商也这样去鼓励迁就你。他们出售音乐的时候也卖给你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和盲人女孩的故事,肖邦担心乔治桑在暴雨里回不来而写下B小调前奏曲的故事。

在第二个层面,我们感到越能说故事的音乐就越有表现力,其实多数情况下作曲家创作时没有具体的故事,他们靠运用作曲和编曲的技术来完成一件作品,他们知道某种音符组合会传递某种特定情绪。在第三层面里,增加对纯音乐的感受力就需要了解音乐素材和简单的编织手段,这包括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和织体。

而了解这些手段最佳手段是学习一件乐器,接下来是阅读,读音乐欣赏指南和音乐史,读音乐家传记。在学习乐器和阅读中获得的基本音乐理论能够把听众带入纯音乐的层面。

第三层面也是“见山还是山”的境界,你的风格偏爱渐渐淡化,你只爱层次丰富的优秀作品。

【让陌生成为熟悉,让熟悉变为陌生】
多数听者没有达到第三层面,作曲家知道这点,他们在创作时尽力降低音乐技术对听众的阻碍。用两个例子来说明,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略过,但这正好是进入第三层面所需要的知识。

爵士乐名曲Take Five是Dave Brubeck乐队创作的,主要特点是五拍子(四分音符每小节五个),这个节奏观众不熟悉,每小节二拍、三拍、四拍大家都知道,但五拍子如何数?

于是作曲人设计了一个提示段,先以打击乐器来介绍,再用钢琴和声的节奏重复来加深印象。这时有些听众开始明白了,也许有人会数一二三一二,一二三四五,然后萨克斯管引入主旋律。经过打击乐器和钢琴的介绍后,听众熟悉了五拍子,开始感受新的节奏带来的未曾感受的愉悦。

以上是让陌生成为熟悉的例子,再以马勒的第五交响乐来说明作曲家如何让熟悉变得陌生而有趣。

传统上来说,乐章开始要以完整的三音和弦宣示调性,譬如C-E-G三个音代表C大调。但是马勒在慢板的第四乐章的开始只给两个音,A和C以及它们的八度叠音。在只有两个音符的情况下听众无法定位,如果第三个音是E的话,我们得到A小调,如果第三个音是F那就是F大调了。

慢慢过了两三小节,马勒扔下第二只靴子,是F大调啊,释怀了。马勒利用悬念把熟悉变得陌生,把乐曲变得更加有趣。

【如何挑选音乐欣赏指南】
卓越的乐曲里有几个层次可以聆听,我们要主动去听。音乐欣赏指南会有帮助,然而选指南的时候不妨问一下自己,作者力图用专业知识解释音乐吗?譬如在讨论古典交响乐时,作者是否会介绍奏鸣曲式。还是作者旨在介绍听过各类曲目以后他的个人感受?

换句话说,音乐指南应该从第三层面的高度讲解,而不是在第二层面说故事。好的音乐指南给我们一些工具来更完整地了解乐曲,平庸指南的作者把他个人理解灌输给我们。另外一种音乐指南也不可取,那就是充满音乐术语和标签的伪技术指南。

我觉得指南可以客观介绍作曲家的意图,并用什么手段去实现这些意图,拉赫马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便是一个例子。

帕格尼尼的主题是个小调旋律,拉赫玛尼诺夫在变奏了十几个回合后,开始向大调靠拢,时机成熟他突然宣示一个全新的大调主题,听众耳目为之一振。此处他变了一个戏法,他把帕格尼尼的小调主题的曲谱倒立过来,如镜像一般,上行音改为下行,下行音改为上行。用这个手段,他谱出一个大调主题,华丽非凡,曾经是华盛顿古典台的台标音乐。

不但如此,拉赫马尼诺夫从帕格尼尼的小调主题开始,带着听众访问了他自己的大调主题后,他又带我们回归到帕格尼尼小调主题,结束在乐曲出发的位置。(请大家下车时不要忘了随身携带的行李)

【结束语】
最后的问题,作曲家听音乐的时候和我们不同吗?不是,梵高比喻的很形象,“我吃番茄的时候看番茄的眼光和普通人是一样的”。

反过来作为听众,为了更好了解作曲家的意图,最好学习一些音乐形式的基本原理,或者演奏一件乐器,或参加合唱队。这些都是提升欣赏音乐的手段。

参考书目:
《如何聆听音乐》:艾伦•科普兰
《未有答案的问题——哈佛音乐六讲》:伦纳德•伯恩斯坦

1 thought on “如何提高音乐鉴赏力”

Leave a Reply to Mr WordPress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